徐园是驻河北保定武警某部服役的三级士官,老家在固镇的他原本今年底就可退役,不料3个月前被诊断为胃癌晚期。6月13日,家人按照他的遗愿签署了器官捐赠协议。6月16日凌晨,他在老家走完了自己29年的人生旅程。不久前,他捐出的2枚眼角膜成功移植给了两名眼疾学生,让他们得以重见光明。
■追忆
母亲
本想等儿子退役盖房
昨日上午,记者来到了固镇县刘集镇沟拐村。徐园的家是三间红砖瓦房,门前一口水井,屋旁有一棵老树。与附近村民的两层小楼相比,徐园家的小砖瓦房显得很是矮小。
坐在瓦房前,徐园的母亲徐素兰眼睛望着地面,有些发呆。徐素兰告诉记者,这栋房子都有30多年了,就想等徐园今年退役后翻盖,“周边都是二层楼了,我们的房子早该翻新了。可是现在,就是盖了,他也住不上了。”
妻子
感觉丈夫还在部队里
抱着4岁的女儿,26岁的刘文丽坐在厨房的门前,低垂着头,拿着手机,一声不发。
“心疼。”许久,刘文丽口中才蹦出两个字,“我没找工作,平日里在家带着孩子,手机一般只有他会给我电话,他走了,我感觉什么都没有了。但是有时候,又觉得像平常一样,他好像还在部队,所以我就一直拿着手机,等着他打电话过来。”
刘文丽说,结婚五年时间,她和丈夫一直处于两地分居状态。有时候她带女儿去河北探亲时,就住在招待所,丈夫因为工作繁忙有时还见不到。
作为指挥车驾驶员,每次一有任务,徐园都是第一个接到通知。刘文丽说,丈夫对她的爱,她心里很清楚,因为每次只要见面,丈夫就把所有的活都包下,从不让她干活。
村民
这个孩子真的很争气
村民左有义是看着徐园长大的。他告诉记者,这个孩子从小特别听话,与别的孩子调皮捣蛋相比,徐园从小就特别老实,平时见面就特别亲热地喊人。当兵后,只要过年回家,就会挨家串门。对于村里的困难户,他还会掏出几百块钱塞过去。
“这孩子走得太可惜了,知道他生病住院的消息后,全村的人只要在家的,全部都过去看他了,但老天还是没有留下他。”左有义说。
村民左友贺回忆说,徐园当兵时,自己送了他一支钢笔,叫他在部队好好干。这孩子当时就向他保证,不会辜负他。现在大家都知道,徐园立过多次三等功并获得20多个奖牌证章,“看,他真的做到了。”
退役前查出胃癌晚期
2002年,徐园从固镇老家应征入伍,成为武警部队驻河北某部的一名新兵。此后,刻苦训练的他,顺利留部成为了一名士官,并多次立功受奖。
今年3月份,身体一直健康的徐园,突然出现了胃痛症状,且疼痛很快就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。无奈之下,他来到武警部队医院进行检查。经过医生会诊,徐园患上晚期胃癌。
“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了,在武警医院立即动了手术,但病情依旧迅速恶化。”徐园的哥哥左涛昨天告诉记者,手术后的徐园从部队回到了固镇老家,由于不能吃喝,多脏器功能开始衰竭。很快,徐园就进入弥留之际,随时可能离开人世。
决定无偿捐献眼角膜
得知自己的病情后,徐园向家人说出自己的愿望,要捐献遗体。可通过医生检查他才知道,自己身体只有唯一还健康的眼角膜可以捐赠。徐园立即表态,要在去世后无偿捐献自己的眼角膜。徐园的妻子刘文丽最先表示了支持,“因为我爱他,所以理解和支持他所做的一切。”
“他说自己是一名军人,要在最后一刻帮助他人。”刘文丽说。6月13日一大早,她为丈夫穿上了洗得干干净净的武警军装,并佩戴上军功章。“在让哥哥代为签字的那一刻,我看到已经不能说话的丈夫嘴角动了一下,似乎显得很欣慰的样子。”
6月16日凌晨,签完捐赠器官协议仅仅过去三天,徐园就在老家刘集镇沟拐村永远闭上了双眼,匆匆走完了人生的29年旅程。
妻子要完成两个心愿
记者昨日从蚌埠市红十字会了解到,徐园成为我省首位现役军人角膜捐献者。根据他的遗愿,在顺利取走他的两只健康角膜后,依照相关流程,6月20日,两名年轻学生成为徐园眼角膜的受赠者。
他们一位是来自安庆市枞阳县的18岁男孩小唐,因角膜白斑,眼睛几乎失明。另一位是亳州市利辛县的13岁男孩小张,该男孩被诊断为圆锥角膜,几乎失明。
6月24日,这两名学生专程来到固镇,在徐园的坟前敬献了鲜花。
刘文丽告诉记者,现在她有两个心愿,首先是找到一份工作,继续担当起为徐园养家的职责;还有就是等接受眼角膜移植的学生摘掉纱布后,她想过去看一下,“好好看看‘丈夫’的眼睛,这样我会觉得他还在我的身边。”
■记者手记
留下光明留下爱
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,在采访徐园家人时,我总能从这个已经离去的身影上找到熟悉的感觉。
徐园走了,但他还有一样珍贵的东西留在世上,可以让两名学生重见光明,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温度。作为生命的延续,这是一种无私的大爱。徐园,一个平凡普通军人的不平凡义举,向我们展示了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。
战友,一路走好!
本版稿件由王中华 本报记者 李勇采写
已收藏!
您可通过新浪首页(www.sina.com.cn)顶部 “我的收藏”,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。
知道了